英语考试成了不少“上班族”的“心病”,不少职场人士吐槽职称
英语考试,“一辈子都不用,考有什么用。现在有几个工作岗位需要
用上英文的?更何况在这种应试机制下,就算死记硬背考过了这个考
试,也不见得英语水平就有提高。”(新华网3月27日)
曾有媒体报道,我国目前学习英语的人数几乎超过了英语母语国
家总人口数,但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
乏,能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达90%。尴尬的现实说明,工
作中真正需要用外语的人,自然会去学,在用中学习,即使原来外语
不好,也会越来越好。而如果工作与外语没半点交集,就算原来外语
底子好,长时间搁置,也会忘个干净。
重证书而轻业务能力,是当前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一个弊端。不
少行业评职称主要靠各种证书“硬件”,比如毕业证、继续教育证、
计算机证、职称外语证等,“论文”、科研成果、获奖证书也是一个
都不能少,但显然,这是缺乏科学性,也过于一刀切,目前的职称评
定条件过多地看重了学历、工作年限及外语考试等客观因素的功能,
而忽略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作用更大的经验、操作能力等水平的评判
。当然,相比证书、论文、奖励等,对于实际能力的评判显然难度更
高、工作量更大,但对于相关主管部门来说,这正是对其工作能力的
考验,更是其应尽之责,否则,仅凭几项简单的“硬件”加以评判,
恐怕也难逃懒政之嫌。
职称评定,应该更看重实际工作水平、能力和效率等。如果一个
人在他所从事的专业中出类拔萃,却没有学好外语,是否就不该为他
评职称呢?恐怕不是,但根据目前的规定,他根本就不可能评上。反
之,一个外语不错但专业平平、工作一般的人是不是就很可能顺利地
评上职称呢?这显然有悖职称评审优胜劣汰的初衷。
利益,是职称外语考试改革的另一块“拦路石”。早有媒体算过
账,以2002年为例,当年参加职称英语考试的人数是400多万,《考试
大纲》和《考试指定用书》定价分别是38元和50元,即便以200万考生
计算,两本考试用书的销售额也将近2亿元,而报名费等也很可观。
在职称考试考生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相关部门做得也不到位。
全国统一的职称英语考试各地考生不断收到贩卖答案的短信、电话骚
扰。对此,曾有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谁收集谁保护,谁泄露谁担责”
,发生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不论是主动泄露还是被动泄露,都要
承担责任,才能倒逼各方切实加强信息保护意识和手段。
近年来,民间要求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外
语考试只是民众对现有职称评价机制不满的一个发泄口,相关主管部
门有必要坐下来好好探讨一下,认真思考一番,现有的职称评审机制
是不是真该改改了。
来源: 中国江西网
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如若不同意转载文章,可与本站工作人员联系协商后,24小时内删除。 |